中醫(yī)理論認為,肝郁脾虛是由情緒焦慮、精神抑郁等多種情志因素引起的一類病癥,一旦肝郁氣滯形成,又成為血瘀、津凝、食滯的起因。肝郁脾虛證臨床上多見于女性患者,病機多為指肝失疏泄,脾失健運,臨床以胸脅脹痛、腹脹、便溏等為主要表現(xiàn)。
對癥用藥建議:1、柴胡疏肝散:此方是疏肝理氣的代表方劑,以疏肝解郁、行氣止痛為主要功效,主治肝氣郁滯證,臨床癥見:兩側(cè)脅肋部位疼痛,喜歡嘆氣,情緒抑郁,脘腹脹滿,飲食量減少,舌苔薄白,脈弦,方中柴胡疏肝解郁,香附、枳殼、陳皮理氣除脹,川芎活血行氣通絡(luò),白芍、甘草緩急止痛,全方共奏疏肝理氣止痛之功。2、逍遙散:以疏肝解郁為主要功效,主治肝郁脾虛,臨床癥見:情緒焦慮、精神抑郁,胸脅脹滿,口苦而干,嘈雜吞酸,不欲飲食,舌質(zhì)淡紅,苔薄白,脈弦。
注意事項:1、正確的對待各種事物,避免憂思郁慮,防止情志內(nèi)傷,是防治肝郁脾虛的重要措施。2、醫(yī)務(wù)人員深入了解病史,詳細進行檢查,用誠懇、關(guān)懷、同情、耐心的態(tài)度對待病人,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,在郁病的治療及護理中具有重要作用,對郁病患者,應(yīng)做好精神治療的工作,使病人能正確認識和對待疾病,增強治愈疾病的信心,并解除情志致病的原因,以促進郁病的完全治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