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菌性敗血癥是一種由真菌侵入血液循環(huán)并大量繁殖引起的嚴重感染性疾病,其發(fā)病率雖低,但病情危重,病死率高。通過積極的抗真菌治療及綜合管理,多數(shù)患者有望實現(xiàn)治愈。
真菌性敗血癥的治療首要任務是抗真菌治療。臨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藥物包括三唑類的氟康唑、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,它們通過干擾真菌細胞膜麥角固醇的合成來發(fā)揮抗菌作用。多烯類的兩性霉素B也是治療真菌性敗血癥的重要藥物,它能與真菌細胞膜上的麥角固醇結合,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,導致細胞內容物流失而達到殺菌作用。這些藥物的選用需根據(jù)患者的具體情況和真菌種類來決定,且療程要足夠長,通常至少為兩周,以確保徹底清除體內的真菌。
除了抗真菌治療外,去除感染的原發(fā)病灶也是治療的關鍵。對于形成的膿腫應及時切開引流,對于胸腔、腹腔或心包腔的積液、積膿,應進行穿刺抽膿或手術引流。若患者存在膽道或泌尿道梗阻,也應通過手術進行治療。對于導管相關性敗血癥,應及早去除或更換導管。在治療過程中,還需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,如出現(xiàn)感染性休克,應立即進行擴容、糾酸和使用血管活性藥物,以維護重要臟器的功能。